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 中科院地球所

打造矿产地质应用研究“国家队”——记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16 | 【打印】 【关闭】 浏览:

   

秦克章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矿床普遍存在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演化历史长、成矿期次多、叠加—改造—破坏严重的特点。随着勘查工作向浅覆盖区和深部进军,找矿难度日益加大。要想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我国地矿从业者必须加强对固体矿产资源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准确把握,从而进一步发展深部资源预测理论和探查技术。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地质与地球物理紧密结合的学科优势,开展基础成矿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着力解决矿产勘查中的重大与共性科学技术难题,已成为我国矿产资源领域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

应用研究要有“啃硬骨头”精神

作为一名兼具科学家与国科大教师双重身份的地矿工作者,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秦克章身上既有学者般的儒雅,又略带师者的严慈。在谈及实验室成绩与进步时,与矿床打了三十年“交道”的秦克章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实验室的特点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方法,再到综合应用,全方位解决实际问题。从找矿靶区选择、方案设计到验证施工再到解释和建立模型,我们将地质与地球物理进行紧密结合。”秦克章告诉记者。

作为一支开展矿产资源应用基础研究的精锐力量,近些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具体矿产勘探任务。

据秦克章介绍,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实验室在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增生造山与成矿构造背景、内生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矿床模型和成矿预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和仪器装备、软件研发等领域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以及矿山企业课题共计200余项。

秦克章特别向记者列举了近些年实验室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就。他首先介绍了由翟明国院士团队担纲的“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研究,2013年团队成功摘取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2012年由翟明国院士任首席科学家,张连昌、范宏瑞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报的“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973”项目,在Precambrian Geology、Ore Geology Review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出版系列专辑,大大提升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秦克章告诉记者,在我国最大的黄金产地山东胶东地区,实验室帮助山东黄金公司成功判断出了金矿藏的构造控制与富集规律和矿化最大延深,并总结了胶东地区能够形成大规模金矿化的根本原因,对我国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开采具有非同一般的勘探实践指导意义。

“范宏瑞研究团队结合胶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和超深部金成矿规律研究成果,认为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矿床最大埋深可至地表以下3500米,而且经超钻孔控制,在地表以下2500米范围内我们发现仍有连续、稳定的矿体发育,据此我们在三处矿带2500米以浅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向山东黄金集团提交的三条主干断裂,总计预测金资源储量达3175吨。”秦克章补充道。

据介绍,实验室还作为核心研究力量,参与了我国最大铜矿(西藏驱龙)、最大钼矿(黑龙江岔路口)、最大钾盐进口地—老挝呵叻盆地钾盐的勘探评价与勘探报告的编写。对于诸多已经取得的成绩,秦克章则将其归因为实验室成员从实践中找出关键科学问题、“啃硬骨头”的精神和集成攻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谈及未来,秦克章信心满满。他给记者看了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建议书》,文中明确了“承担项目者是一支具备多学科学术专长、活跃在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在中亚成矿域造山与成矿有着重要国际性成果的队伍”。

以实验室高俊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实验室作为主力承担的这一“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重大项目现已启动实施。该项目将有力促进我国学者在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研究中获取国际领军地位,为落实“用好境内、境外两种矿产资源”和“建设‘为我所用’的周边国家资源基地”的国家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注重学生的野外能力与显微镜功夫

众所周知,野外观察能力和岩矿鉴定能力是矿床学家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功。当谈及如何教导和培养研究生时,秦克章告诉记者,如今实验室的教师整体呈现出队伍年富力强、人才构成情况年轻化的趋势,并且他们都十分强调野外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作为研究石头的人,我们更强调基本功和野外实践。我们以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能帮助地质队与矿山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出发点,在日常的人才培养中既强调野外工作与显微镜观察,又强调论文的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己要学习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好实际应用型人才。”

谈及如何让学生不受野外枯燥和乏味的环境困扰,秦克章将兴趣看作“钥匙”。“我认为兴趣是学生愿意坚守野外学习的重要方面,兴趣使然就会产生更多的领悟,就会督促学生对野外的学习有更充分的观察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很重要的方面。我就经常督促学生要把需要了解的东西了解清楚,需要观察的东西观察到并看明白,而这些都需要有一颗对学科热爱的心。”秦克章说,“特别是作为学习矿床的学生,重要的钻孔岩芯要自己编录,所有的坑道都要观察仔细。我告诉他们需要帮别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自己了解清楚,自己必须像‘活地图’一样才能‘庖丁解牛’。我经常说‘顶天立地’四个字,‘顶天’就是跟上国际前沿,‘立地’就是要接地气去解决勘查实际问题,而不能悬空。”

为了让记者看到实验室对学生培养的用心程度,秦克章专门请记者看了一份由实验室设计的“研究生调查表”。“‘老师带学生的方法’‘和同龄人比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等问题都被反映在了表格里。调查表反馈给教师后会让教师对学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未来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的调整。”秦克章说。

此外,秦克章强调搞应用地学的人成才周期长,目前还比较难被认可,但如果努力,相信一切问题都能解决。“老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培养是要花大力气的。近几年,实验室培养出了数十名出站博士后和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这其中有获‘中科院、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的,也有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以及‘香江学者’等奖项的,还有毕业生入选了‘优青’和青年‘千人计划’。”面对人才培养上的累累佳绩,秦克章在谈笑风生中显露出了别样的自豪感。

原文:《中国科学报》 (2015-11-16 第8版 平台) 

附件

相关文档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电话:010-82998171 传真:010-8299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