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 中科院地球所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 中科院地球所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打印】 【关闭】 浏览:次
为加强关键矿产资源与淡色花岗岩成因联系研究,促进地质、矿床、地球物理学科交叉融合,应实验室主任秦克章研究员邀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松研究员、陈进宇博士、成里宁博士一行三人,于7月15日上午来我室进行学术交流。来自所内外多个实验室的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生、留学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
杨晓松研究员的报告为:青藏高原岩石圈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启示:来自地幔包体的组构分析。针对青藏高原Sn波异常和反映岩石圈各向异性和地幔塑性流动的剪切波分裂(SKS)异常,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系列剪切波分裂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异常大的SKS分裂的成因机制及地幔动力学问题。杨晓松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SKS分裂的异常特征,并以地幔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岩石学实验室研究,解释了青藏高原SKS分裂的异常成因。研究认为:印度板块和西藏岩石圈地幔的橄榄石组构截然不同,这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表现出复杂地SKS分裂特征之主要因素;合理的解释是青藏高原Sn缺失区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被定向熔体显著地强化。
陈进宇博士的报告为:通过花岗质熔体的电学性质探索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演化模型—从微观走向宏观。陈博士在综述岩石电导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验室岩石学电导率研究在解释大地电磁测深(MT)宏观电阻率异常和淡色花岗岩成因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不同温压和含水条件下岩石电导率实验室测深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并结合MT观测推测了藏南淡色花岗岩的熔融环境和成因模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工作重点,如:化学成分对熔体电导率的影响以及真实部分熔融二相体电导率研究。
成里宁博士介绍了刚刚完成的研究成果:花岗岩中电气石结晶条件的实验研究:对喜马拉雅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成因的启示。针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电气石的成因机制问题,利用电气石B同位素不均一约束淡色花岗岩源区的特征来示踪岩浆源区,介绍了电气石成因机制研究的相关成果。成博士以采自西藏聂拉木地区二云母淡色花岗岩为初始样品,开发了电子探针测试玻璃B含量的新方法,通过合成样品研究了不同矿物相组合和影响因素(熔体B含量和水活度、氧逸度、铝饱和指数)对电气石成因的影响。认为熔体B含量是决定电气石在花岗质熔体中结晶的最主要因素,电气石受上述三种因素影响。依据试验研究结果,成博士进一步研究认为:(1)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中的电气石成因具有多样性。(2)不同类型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原因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初熔熔体成分决定淡色花岗岩类型,二是结晶分异作用决定淡色花岗岩类型。
三位报告人的工作引起了全体参会人员的浓厚兴趣,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在多个方面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秦克章研究员在总结时赞赏了杨晓松研究员团队在实验岩石学方向卓越的工作,认为相关研究对淡色花岗岩和成矿富集的机理研究有重要的启示,希望双方能进一步交流合作,并对结合成矿富集机理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杨晓松简介
杨晓松,1959年生,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及岩石物理学。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德国Potsdam国家地球科学中心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和课题以及中国地震局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 主要以高温高压岩石学实验设备和岩石物理性质测量系统为研究手段, 从事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岩石物理性质、造山带动力学研究。 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正在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物理学和岩石学实验: 重点研究部分熔融在造山带地壳物质调整和地壳形成中的作用, 以及对地球物理测深结果的影响。 2.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 3. 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模拟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形成的时代和过程; 研究青藏高原壳内低速-高导层的成因。 4. 超声地震实验与数值模拟: 超声波的散射和衰减特性等。
(供稿人:何兰芳)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电话:010-82998171 传真:010-82998170